清明,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,也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。清明时节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,顾护好身体阳气,升发阳气,调肝健脾。同时做好肺脏保养,补益肺气,未病先防。起居宜顺时而为,防雨防潮,居室明亮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。以健脾利湿、清肝养肝的清淡饮食为主,不宜多食辛热、发性之物。
养生原则
升发阳气,调肝健脾
清明时节,机体阳气从冬天处于闭藏的状态到春天开始升发,如今已升发到最高阶段。这个时期,天地阴阳平衡正剧烈变动,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也随之受到影响,要顺应自然界变化规律,顾护好身体的阳气,同时又要避免阳气升发太过。肝木过旺,必然克脾土,影响脾胃运化,出现烦躁、食欲不振、痞满不适等症状。故此时养生应以升发阳气、调肝健脾为重点。春主肝,肝主怒,清明时节人们更应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。此时,若情志不畅则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升发,导致脏腑机能紊乱。宜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多呼吸新鲜空气,助阳气增长。
补益肺气,未病先防
“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”,清明时节繁花盛开,树木葱郁,是花粉、昆虫引发过敏的高峰期,易出现流稀涕、打喷嚏、流眼泪等症状,甚至诱发或加重哮喘、肺炎等呼吸道疾病。再加上临近夏季,夏季的主气是火,五行中心火克肺金,故在清明时节,要做好肺脏保养,补益肺气,做到未病先防。过敏体质和哮喘病患者外出,要常备口罩,并防止过度疲劳。肺主气司呼吸,日常可通过适当的呼吸运动来提升肺气,让人在一呼一吸间宣降肺气,使自身散纳有度。可多吃一些补肺之品,也可用具有补肺气功效的中草药泡水喝,肺气强则百病不生。
调摄方法-精神调摄
清明有清气上升、上清下明之意,即天空清而大地明,养生保健重在与自然同气相求。此时,人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,如果不注重调理情志,而使七情不畅,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升发。人体若肝气郁结,形成内热,则易出现烦躁、失眠多梦、头晕目眩、过敏性皮炎等病症。
因此,清明养生第一要义是注意疏肝,防肝郁,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,使心情舒畅,努力做到心平气和。清明扫墓祭祖,缅怀先人,难免悲伤落泪,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宣泄,无须掩饰,哭也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,可以有效调节机体平衡。
起居调摄-起居规律
清明时节,起居要顺时而为,调整好作息。赖床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,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,引起头昏、目浊等不适。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,宜“动”不宜“静”。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,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,建议多外出活动,有助于肝气条达,阳气升发,还能畅达心胸、怡情养性。
防雨防潮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,日常出门要备雨具,避免淋雨而感受寒湿,引发感冒等疾病;最好穿上防水的鞋子,避免脚被雨水淋湿,导致受凉。雨天小心路滑,外出锻炼时,谨防摔倒。清明时节,住所要尽量保持干燥,南风一吹,往往易于回潮,遇上阴雨天气,湿气萦绕,胶着难散,人体气机运行不畅,会感到体倦疲乏、头重昏蒙、心胸郁闷,甚至大便泄。故要依据天气,常开窗通风,保持干燥。
居室明亮
清明往往会触景生情,情绪低落,居室布置方面,要以清新、明充洁为佳,家中宜多摆放颜色鲜艳的物品,以及生命力强的绿色植物,如肉花可晚演条色或暖黄色的,墙上可挂置富有韵味的装饰品,阳台可种植草,取春意盎然、生机勃勃之意。
饮食调摄
清明时节,饮食方面应增加柔肝养肝之品。从五行的角度看,肾水生肝木,肺金和肾水互生,滋肾润肺,可以起到养肝的功效。因此,在饮食调养上以清淡为主,可多吃健脾利湿、清肝养肝的食材,如荠菜、山药、扁豆、薏苡仁、枸杞子、菊花等;不宜多食辛热、发性的食物,如羊肉、鹅肉要少吃。
推荐运动
升发阳气,调肝健脾
清明时节,雨季又开始出现,气温会随着降雨而略有降低,但是雨后天晴,气温又会不断升高。在这个节气里,大家千万不要整日窝在家中,要经常外出到树林、河边或公园等植物多的地方散散步,可以做一些有益于疏肝健脾、安神降压、消滞开胃的保健操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,在进行体育锻炼时,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人,避免参加竞技性活动,以免情绪激动,还应该避免做负重性活动,动中有静的八段锦等运动是此时最为合适的锻炼方式。
推荐运动:八段锦
八段锦是我国传统功法之一,起源于北宋,至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,与易筋经、五禽戏并称中国“武林三绝”。此功法分为八段,每段一个动作,故名“八段锦”。这种融合了气功与健身操功效的养身方式简单易学,操作简便,男女老少都适合,对任何年龄层的人都能起到健身作用。通过和缓、温和的运动,充分拉伸筋骨、疏通经络,并且与呼吸相配合,起到防病、治病的功效。
从中医角度讲,可有效地平衡阴阳、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。早晨是人们精气神最好的时候,此时阳气最足,空气清新,将八段锦作为中老年人晨练的方式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对于上班族而言,在吃完晚饭后,比较安静的情况下,也可以练习,有助于消除一整天的疲劳。习练八段锦要想效果好,一定要持之以恒,一般情况下,一周应不少于5次,每次练习可做1~2遍。每遍之间休息约2分钟,加上准备活动和结束时的整理运动,一次练习在40分钟左右为宜。
穴位保健
行间穴
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,在足背侧,当第1、2趾间,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。中医认为,刺激行间穴具有清泻肝火、凉血安神的功效。春季肝气当令,经常按揉行间穴对于调畅气机、疏肝理气很有帮助,特别适合因肝郁气滞而导致肝火旺盛的人。刺激行间穴可以采用点按的方法,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对行间穴进行点按,每次点按100~200下;也可以采用按揉法,用食指的指腹按压在行间穴上,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,可同时进行按揉双脚行间穴,每次按揉2~3分钟即可,每天可按揉数次。
劳宫穴
劳宫穴在手掌心,当第2、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,握拳屈指时,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。劳宫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,长于清心火,对于心火内盛,心神被扰,胃火旺盛,浊气上攻所致的病症,可以清泻火热、开窍醒神。日常适当按摩刺激劳宫穴,还可以活血化,增强人体血液循环,对中老年人有很好的保健养生功效。按揉时以右手的拇指置于左手
本穴,其余四指置于手背面支撑,用大拇指以旋转方式按揉,使穴位产生局部酸胀痛感,一次1~3分钟。左右手交替操作,每天1~2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