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,二十四节气之第四个节气,也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。春分时节,养生讲求“平和”,平调阴阳,以和为贵,以平为期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、万物始生的趋势,疏发肝气,调畅气机。肝和脾关系密切,肝气太旺会伤及脾,注意健脾益气。起居规律,夜卧早起,保持充足睡眠。饮食上宜阴阳寒热均衡,忌偏热、偏寒、偏升、偏降。
春分时节,昼夜平分,自然界阴气阳气各一半,寒热交争,天气变化频繁,人体容易出现阴阳失和。此节气的特点是阴阳平衡,故养生也应顺应此特点,讲求“平和”,平调阴阳,以和为贵,以平为期,好好调理脏腑气血的平衡,以预防疾病。阴平阳秘,人体就会气血通顺、脏调和。此节气平衡阴阳侧重于“补其不足”,因为此时阴气的亢盛是相对的,是与不足的阳气相比而显现出来的,所以调养上以补阳为主;而阴阳可以相互转化,所以也要服用一些养阴之品,以阴中求阳、阴阳互补。春分时节,春已过半,养生应继续秉承春季“养阳”的特点,从起居、饮食、运动、情志等方面做好调护工作,顺应自然。
春分时节自然界万物欣欣向荣,此时应当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,天地万物发芽生长的趋势,扶助机体阳气,调畅肝胆气机,放松形体,规避春季各种致病因素。春季生发之气在人体为肝气,春分时节是人体肝气最盛的时候。肝主疏泄,喜舒畅而恶抑郁。日常要格外注意疏发肝气,调畅气机,保持轻松愉快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。肝和脾关系密切,当肝气太旺,就会伤及脾,出现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胀腹泻等以消化系统为主的症状。故春分养生还要注意健脾益气。“五味入胃,甘先入脾”,饮食上可多吃点甘味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劳逸结合。脾胃是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养好脾胃才能让气血更充足,身体更健康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。”春分精神调摄的重点在于调和阴阳。春气通于肝,容易生“怒”,“怒”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祸首,会导致气机紊乱,影响血液运行,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。因而,春分节气精神调养,首先一定要戒怒,做到心平气和,畅达胸怀,保持轻松愉快、积极乐观的情绪,从而安养神气。切忌大喜大悲、情绪波动剧烈。其次,要把积聚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出去,调整心态,调神养气,如找朋友谈谈自己心中的苦闷、去健身房健身等。最后,要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。和谐的人际关系会让人产生安全感、舒适感,心情自然恬静舒畅;反之,如果人际关系紧张,则会使人感到不安,心情必然抑郁烦躁。此时,春光明媚,莺飞草长,桃红李白,百花盛放,仍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,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,增广见闻,以利于肝气的疏泄。
日常要做到起居规律,夜卧早起,保持充足睡眠。虽然天气日渐暖和,但日夜温差仍较大,且不时会有寒流侵袭,天气变化较大,雨水较多,甚至阴雨连绵。此时,要注意添减衣被,“勿极寒,勿太热”,穿衣可以下厚上薄,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。尤其是老人及儿童,抵抗力差,容易患流感或风疹等传染病,更应注意适时添减衣被,平时可以多晒太阳,以利祛散寒邪。
保健防病
春分时节,万物复苏,也是病毒繁殖、细菌滋生的时节,此时要注意预防流感、肺炎、麻疹等高发疾病。这一时期正是木旺之时,相应而言,金、土的力量难免削弱,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方面的老毛病发作的概率就比较大,因此,一定要注意保养。加上早春的气候多变,冷暖莫测,每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或对外界环境适应性欠佳时,就容易发生流感等急性传染性疾患。
生活规律
把握好生活节奏,养成比较规律的生活习惯。夜卧早起,衣着宽松,舒展形体,多做活动,动以养“生”,促进血液循环,使自己的身体与大自然的生发之性相适应,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,保持精力的充沛。如觉得困乏,不妨补个午觉,消除疲劳。充足的睡眠能助人心情平和,白天充满活力,也有利于免疫力的提高。同时,经常开门窗,使室内空气流畅。
春分节气,饮食上也要“以平为期”,注意阴阳寒热的均衡,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进行合理搭配,保持膳食的平衡,忌偏食。饮食应寒热均衡、冷暖适中,宜清补不宜重补。大量气血外行,重补不易运化,清补则有利于轻清之气的通畅。可多吃姜、葱、荞麦、韭菜、淮山药、枸杞子、土豆、卷心菜、鸡肉、鲤鱼、鲫鱼等,忌偏热、偏寒、偏升、偏降的食物。注意食物寒热属性与饮食搭配,如烹调鱼、虾、蟹等寒性食物时,可添加葱、姜、酒、蒜、醋等温性的调料,以缓解寒性食材的寒凉;食用牛羊肉等热性食材后,配上一些滋阴食材,以达到阴阳互补之功效。
春分时节,春气调和,万物新生,宜多进行户外活动,多接触大自然,以呼吸自然界的清新空气,感受万物生发的盎然生机,悦情怡性,陶冶心境,舒缓筋骨,吐故纳新。特别是年老体弱、行动不便者,趁风日融和,春光明媚,多在园林凉亭凭栏远眺,谈天说地,愉悦身心,畅发生机,增强新陈代谢,提高适应气候变化、抵抗疾病的能力。春季运动应采取有助于阳气升发、增强脏腑功能的方式,如散步、踏青、放风筝、打太极拳、抖空竹等。春分时节,温度渐升,易于细菌滋生,因此在锻炼身体时还要注意卫生保健。
春风起,柳枝绿,正是抖空竹的好时节。抖空竹是一项适宜户外健身的运动项目,经常练习抖空竹对人体四肢、躯干、头、颈都有锻炼作用,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四肢的协调能力,刺激胃肠道消化,对老年人保持精神愉快和食欲良好,改善肩周炎、关节疾病,预防便秘,缓解高血压、动脉硬化,延缓衰老等,都大有益处。练习时应注意循序渐进,由易到难,由简到繁,不可急于求成,注意应用正确的技术动作。在每次抖空竹前都要检查一下空竹是否松动,务必将发音盘与轴心锁紧,以免松动脱开发生危险。
穴位保健
至阳穴位于背部,当后正中线至阳穴上,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中医认为“背为阳,腹为阴”,至阳穴在背部,是补阳气的最佳穴位。按揉至阳穴有振奋全身阳气、疏通经络的作用。日常每天可用指腹按揉至阳穴并配合点按,但因这个穴位在后背,故常需他人帮助按摩,操作者可微微握紧拳头,将拇指顶在至阳穴上,稍用力按揉,以有微微的酸痛感为宜,每次按揉5分钟左右,一天可操作多次。此外,平时怕冷、感觉背部冰凉的人,还可以在至阳穴上施灸,每次灸20分钟左右。
十宣穴属经外奇穴,位于人体指尖,距离指甲游离缘0.1寸,左右两手加起来共10个穴,能宣散风热,通关开窍,故名十宣。临床上常用于急重症患者的治疗,主治高热惊厥、抽搐、昏厥、烦躁不安等症;也可用于手指麻木、急性肠胃炎、急性咽喉炎、高血压等各种热证的治疗。春季按摩十宣穴,能调畅情志,安神健脑。日常可用拇指的指甲反复用力重掐,以有酸痛感为主,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,也可选用棉棒等物品进行按压。另外,也可从额头开始往后脑方向做点扣动作,既刺激十宣,又能提神脑,是治疗神经衰弱、头痛、抑郁症、失眠等病症的常用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