枸杞作为药用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枸杞,味苦寒。主五内邪气,热中,消渴,周痹。久服坚筋骨,轻身不老。一名杞根,一名地骨,一名枸忌,一名地辅。”枸杞全草可入药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春采枸杞叶,名天精草;夏采花,名长生草;秋采子,名枸杞子;冬采根,名地骨皮。”
其中地骨皮,味苦、寒,在中医临床中被用于治虚劳潮热盗汗,肺热咳喘,吐血,衄血,血淋,消渴,痈肿,恶疮等疾病。
别名:地仙、苦杞、仙人杖、却老、却暑、山杞子根。
01来源性状
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.或宁夏枸杞L.barbarum L.的干燥根皮。枸杞主产于河南、山西、江苏等地;宁夏枸杞主产于宁夏、甘肃。
呈筒状或槽状;外表面灰黄色,较平坦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。
鉴别:药材断面置紫外光灯下观察,外面木栓层呈棕色,韧皮部呈淡蓝色荧光。
02临床应用
1.阴虚发热,骨蒸盗汗 本品甘寒清润,入肝、肾。长于清虚热、除骨蒸,为凉血退热除蒸之佳品。治阴虚发热,骨蒸潮热,心烦盗汗,常与知母、银柴胡等配伍,如清骨散。
2.咯血衄血 本品性寒,入血分,能凉血止血。治血热妄行所致吐血、衄血、尿血等,可单用煎服,或配白茅根、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同用。
3.肺热咳嗽 本品性寒,入肺经,能清泄肺热,治肺火郁结,气逆不降,咳嗽气喘,与桑白皮、甘草等同用,如泻白散。
此外,还能泄热而生津止渴,可治内热消渴,与生地黄、天花粉、五味子等同用。
03应用及研究
功效:凉血除蒸,清肺降火。
性能特点:地骨皮甘寒清润,入血分,主归肺、肝、肾经,既能清肝肾之虚热,除有汗之骨蒸,为退虚热、疗骨蒸之佳品;又能凉血止血,且善清泄肺热。所治病证如《本草述》所言:“主治虚劳发热,往来寒热,诸见血证、鼻衄、咳嗽血、咳嗽、喘、消瘅……。”
用法用量:煎服,9-15g。
使用注意: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。
现代研究:有机酸及其酯类[如亚油酸(linoleic acid,1)、亚麻酸(linolenic acid,2)和蜂花酸(melissic
acid,3),肉桂酸 (cinnamic acid,4),
熊果酸 (ursolic acid,5);阿魏酸十八酯(octadecyl ferulic acid,24)、L-苯丙氨酸(L-phenyla-lanine,30)、牛磺酸(taurine,31)等]、生物碱[如地骨皮甲素(苦柯胺)A
(kukoamine A,33)和地骨皮乙素B (kukoamine B,34)、grateloupinamide (43)和尿囊素 (allantoin,44)等]、环肽类[如lyciumin A(73)和lyciumin B(74)]、酰胺等成分。
[1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.一部 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20.
[2]陈靖枝,卢星,胡运琪,等.传统中药地骨皮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[J].中国中药杂志,2021,46(12):3066-3075.
04历史文献综述
《本经》:“主五内邪气,热中消渴,周痹。”
《别录》:“主风湿,下胸胁气,客热头痛,补内伤大劳嘘吸,坚筋,强阴,利大小肠,耐寒暑。”
《药性论》:“细锉,面拌熟煮吞之,主治肾家风。”
《食疗本草》:“去骨热消渴。”
《本草别说》:“治金疮。”
地骨皮的传说
话说有一天。慈禧太后觉得胸闷,眼睛模糊,一阵一阵地出汗,朝廷御医诊治无效。有位钱将军对御医们说起了一件事。原来,他母亲也曾患过类似的病,后来,一位土郎中,挖来枸杞根,洗净后剥下根皮。嘱其煎煮服用而病愈。于是御医们就找来了枸杞根,按照将军的吩咐,剥下根皮,煎汤给太后服用。几日后,慈禧太后眼睛渐渐明朗,退热身清,大病痊愈了。于是太后就召见这位钱将军,询问他用的何种妙药。钱将军忖思,枸杞的“枸”和“狗”同音,为避免大不敬,便择个吉利名字,称其“地骨皮”。太后欣然赞叹:“好,我吃了地骨之皮,可与天地长寿!”从此,枸杞便叫地骨皮了。